我想说的,大体上都诉诸其他同学之口了。关于人物塑造与其中的权力、道德、情义,甚至还有同学提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反抗(并进行指导),这一点我并没有想到,听描述也有些自大了。
唯一没有人提到的一点:
“赵氏孤儿”这四个字并非指代一个单纯的生命个体,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能指(signifier),一个承载国家-家族道统与臣子忠诚的容器。他一出生,什么都不知道,但被设定为“复仇”这一宏大叙事的目的性工具。
但是后来,他成了赵武,认为程婴是他的亲父,屠岸贾是他的干爹。他在两个人身边生活了十五年。
一个人诞生了,他能作为一个人死去吗?
京剧版中,剧情节奏是像水一样的,起先是有些冰凉,后来逐渐沸腾,水开,然后偃旗息鼓慢慢平复,最后撒上一把糖。规规矩矩,完整的样板戏。所以赵武得知身世后晕倒、醒来、复仇,一切顺理成章;忠义完成了,悲剧也随之终结。
而在话剧版,程婴死去了。赵武独自面对屠岸贾,他必然想起了他们之间的感情,难以下手。所以屠岸贾自刎了。赵武愤怒,赵武悲伤,“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,今天以后我是孤儿。”
屠岸贾不仅仅是仇人,更是他十几年生活经验中的义父。这构成了弑父情结的复杂性,使赵武不再是单纯的复仇工具,而是一个被双重情感撕裂的主体。
在电影版中——我最难以理解的一个版本——赵武是完完全全站在程婴这边的。
程婴代表着什么?大义。他与屠岸贾是义与不义的对立,正派与反派的不容。秉承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原则,正面角色也要有大义,于是赵武干脆利落抛弃十几年的情义追着屠岸贾杀。
而屠岸贾,以一种逗小孩的姿态,和赵武对打,其目的更像是教导他(以一个父亲的身份)最后他杀了程婴,同时也被赵武杀了。那个场面实在有些搞笑,他一剑击中程婴,然后几秒后赵武击中了他。他没有任何反抗,没有任何不适,甚至像是是在微笑,以慈父的悲情姿态死去了。
三流导演的通病:1)人设扁平对立 2)造出一个反派,给他一点人性光辉(大多关于父爱)以达到一种悲剧的效果。
以上仅是在课堂上看了三个版本的结局后的想法。思考的源头来自音乐剧赵氏孤儿,虽然因为它目前还在巡演没有官摄(巡演完了估计也很难有)只给我们放了导演演员的采访。(有些后悔当初为了早点放假回家没去看了)
音乐剧版中让赵武在弑父后与程婴死去的那个孩子有了对话,他很愧疚这件事的发生。导演(还是演员来着)说:千百年来,那个孩子只是舞台上的一个道具。
于是针对“工具”这个词,我想,难道赵武不是一个道具吗?
打了这些字有些疲惫。其实这些话本来应该在课堂上说出来,但是一想到我要不停地说这么多字……好疲惫。
(是因为本身是发言草稿的原因吗,写这些东西好奇怪,理论不理论,内容不内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