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Quotes

Quotes

论阐释

艺术模仿论与艺术总不外乎是具象艺术这一假定相辅相成。这就导致,出现了一种辩护: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分离的。在这种区分下内容(模仿了什么)被看作是艺术的本质、核心和意义,而形式(如何模仿)被降级为次要的、服务的、装饰性工具。这进一步导致了大众支持表现论(艺术是主观情感、内心世界的表达)。然而无论是模仿论还是表现论,人们首先关注和讨论的依然是它的“内容”,只不过问题从“它描绘的是什么?”(模仿论)变成了“它想表达什么?”(表现论) 其核心从外部现实转向了内部意图,但内容优先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。艺术作品仍然被简单的等同于它要表达的信息或意义(即内容)。 这种认知强化了人们对“阐释”的需要。(关系be like:坚信有“内容”→催生过度阐释。 过度阐释→强化并维持着“内容存在”的幻觉) 阐释最先出现古典古代晚期,世界观剧烈变动(科学启蒙/现实主义)导致了神话体系崩塌。人们进一步开始质疑宗教,文本的适宜性危机出现。神话故事的字面意思被人难以接受……其权威和智慧被瓦解。于是阐释作为一种调和剂,是主动的、创造性的“转换”落后的文本。这可以看出来,阐释行为默认的一个前提是:文本的原始意义/字面意义(原意)与新时代读者/阐释者的价值观、认知框架(要求)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不协调。...